3月14日下午,沛縣藍天救援隊的11名隊員從武漢返回。在沛縣高速出入口,當車隊緩緩駛進家鄉,大家隔著車窗揮手致意;車外,留守隊友們和當地志愿者整齊列隊,迎接英雄回家。
因為馬上要到集中隔離點進行14天隔離,車隊沒有停留。這一短暫時光,讓63歲的郝大學忍不住流下淚水。作為沛縣藍天救援隊黨總支書記,過去這一個多月,他帶領隊員們在湖北抗疫戰場給各家醫院運送物資,為搶救生命完成了一次次“擺渡”。
“國家有難,我們應該站出來,有些事總要有人干。”郝大學于1980年退伍,是個有著41年黨齡的老兵。這些年,他熱心公益,為家鄉修路、建橋,入選“全國模范退役軍人”,是大家公認的“江蘇好人”。1月28日上午,郝大學接到任務——運送兩部叉車和300箱方便面到武漢。他立即抽調吳海濱和張盼盼兩名隊員,準備一起出發。臨行前,他向80多歲的老母親深深鞠了一躬,并給孩子敬了一個軍禮。
第二天早上4點,郝大學一行來到了武漢。他和家人都沒想到,這一去就是48天。
“我們把物資送達后,發現當地物資運送吃緊,就決定留下來。”在中華慈善總會和湖北省慈善總會疫情防控捐贈物資聯合倉庫,郝大學和隊友們執行物資接收、登記、運輸和發放工作,開來的那輛半掛卡車派上了大用場。在武漢的機場、物流園、倉庫與各大醫院之間,他們來回奔波,行駛距離超過1萬公里。這些天來,算上后期支援的一輛車,沛縣藍天救援隊在武漢的總行程達1.35萬公里,共運送醫療保障物資超過1000萬件、合計800多噸。
一個個數字,記錄著郝大學和隊友們的艱辛。每天,他們吃頓早飯就出發,主要是方便面,直到晚上回到住處才能再補充些能量。“我們不敢摘口罩,倒不是擔心自己被傳染,而是怕把倉庫污染了,那就影響大了。”郝大學說。
原來,他們在武漢的住處,就是運送物資倉庫。沒有床,大家用硬紙板墊在地上;郝大學過去進行戶外運動時,車里留有兩套被子,3人就把被子拼在一起蓋。武漢的天氣陰冷潮濕,被子就像洗衣機甩干后一樣,總是潮乎乎的。郝大學怕感冒,只好坐著打盹。在最初的28天,他們甚至沒洗過一次澡,大家索性都剃了光頭,平時就用涼水洗把臉。
天一亮,郝大學又“滿血復活”。每天,他們一忙就是十幾個小時,要跑七八家醫院。有醫務人員看他們穿著統一的藍色救援隊服,就問他們是哪個部隊的,郝大學回答,他們是參與志愿服務的救援隊。“醫務人員說,‘我們是白衣天使,你們是藍精靈’。”跟記者說起這一幕,郝大學在電話那頭笑了起來。
隨著疫情防控工作不斷深入,隊友陸續來到武漢增援,在有關部門關照下,大家的生活條件也逐步改善。“后來有了帳篷,用上了木架子當床板,還安裝了淋浴器、吃上了盒飯。”郝大學感覺很滿足,他說,大伙始終堅持一條原則,就是全力幫助救援、不給別人添亂。
大家的努力,得到了充分肯定。一個細節,郝大學永遠記得。由于每天在武漢的大街小巷穿梭,他們的車已被當地交警熟識,每次見到他們,交警就會遠遠地敬禮,并豎起大拇指。那一刻,隊員們都感覺,來對了,來得值。
有感動,也有悲傷。蘇州藍天救援隊的戰友許鵬在執行任務時,因車禍不幸去世,年僅39歲。“他去年才來過沛縣,我們這次一起共事了16天,都是過命的交情,我太難受了。”郝大學說,等大家結束隔離后,第一件事就是到戰友墓地,給他端上一杯酒,告訴他武漢的情況已經逐漸好起來了,并去看望他10歲的兒子和年邁的父母。
“大家來到武漢,從沒有怕過,不計生死,不計回報,就是因為我們都愛著這個國家。”郝大學很欣慰,自己回來那天,9歲的孫子給他打電話說:“爺爺,您是英雄,我長大了也想當志愿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