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7日,共青團中央、全國青聯公示2025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入圍名單,103名候選個人中30人入圍、40個候選集體中30個入圍。南京2名青年學者、1個青年創新團隊脫穎而出,以突破“無人區”的勇氣、扎根一線的精神、服務國家戰略的擔當,生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榮光。
作為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杜靈杰在量子科技領域實現“從0到1”的突破。他領銜的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引力子模,自主研發全球首臺實驗裝置并搭建暗光實驗室,相關成果發表于《自然》雜志。這項研究不僅填補了國際空白,更被國際同行評價為“打開了探索量子引力的新窗口”。這一突破入選中國科學院、中國工程院評選的“202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”,杜靈杰也成為該榜單中唯一未滿40歲的團隊負責人。
此外,杜靈杰主持的省自然科學基金攀登項目、國家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項目以及5次登上《人民日報》(含頭版)的報道記錄,也印證了其科研成果的社會影響力。
在江蘇金陵機械制造總廠,33歲的張雯集被譽為裝備保障“第一把焊槍”。這位全國空軍裝備修理系統最年輕的首席技師,憑借“一手準”的絕技,攻克了機載雷達微波模塊故障率高、裸芯片級故障定位難等“卡脖子”問題,為戰機的飛行安全和作戰效能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張雯集更是在國際舞臺上屢創佳績。他曾獲手工焊接及返工返修競賽世界冠軍賽亞軍、全國技術能手、金牌藍天工匠、江蘇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,個人工作室培養出世界冠軍、中國冠軍6名。
南京理工大學新一代火炸藥青年創新團隊有68人,其中35周歲以下青年占比66%。在“火藥王”王澤山院士的帶領下,該團隊勇攀科技高峰,原創核心技術使我國火炮射程提高20%以上,全面超越世界同類武器,解決了歐美尚未突破的技術瓶頸。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合成N5-高能化合物,成果發表于《科學》《自然》雜志,成為新一代戰略武器能量源。
該團隊不僅在實驗室里“炸響”創新,更將技術應用于國家重大活動,受邀承擔北京奧運會、G20杭州峰會等活動煙花展演任務。在人才培養上,他們建立的火炸藥拔尖創新人才體系,每年70%以上博士、80%以上碩士畢業生投身國防一線,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儲備。
此次入選的3人(團隊),是南京市“人才強市25條”政策成效的縮影。近年來,南京市通過實施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項目、設立20億元人才創新母基金、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等,為青年人才提供了“全周期服務”。
針對重點產業發展急需人才,南京市還制定實施“重點產業人才7策”,探索構建供需匹配、雙向貫通的產才融合機制,分類精準引才育才。此外,南京市把改革方向聚焦到人才“關鍵小事”上,重點抓好院士專家、青年人才等“關鍵群體”,用好“紫金山英才卡”以及“12345”人才服務熱線等“關鍵渠道”,持續優化服務生態,解決人才后顧之憂。(南京日報 記者 余夢迪)